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4日电(董真 潘景 许婧)从黄浦江畔的石库门到帕米尔高原的最高国门,这个暑假,4960 公里的航线不仅丈量着地理的跨度,更串联起沪喀两地师生一场跨越山海的红色研学之约。7月17日至7月22日,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统筹引领下,依托沪喀两地多所高校与多区教育局的协同支持,来自沪喀两地大中小学的师生们,开展了一场连接石库门与最高国门的红色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溯源、主题深度研讨、沉浸式场景实践等多元形式,两地学子在历史长河中对话青春理想,在文化交融中激荡精神共鸣,在实践创新中凝聚协作力量。这场跨越千里的研学,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生动实践,为上海援喀的动人篇章增添了新的注脚。
民族团结的根基,在青春的相知里;共同发展的动力,在彼此的守望中。作为活动的倡导发起者,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彭宗祥谈到:“2025年7月7日至9日在新疆和田召开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为教育援疆工作指明了聚焦发力的方向。此次双向奔赴活动的举办,正是我们深入落实会议精神、深化沪喀教育协作的生动实践。希望同学们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深化对红色文化传承、区域协同发展的认知,最终推动两地学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深化合作。”
这场汇聚沪喀两地师生的研学活动,以“双线并行、多地联动”的创新模式铺展红色足迹:70名来自喀什区域的师生与70名上海区域师生分别在上海、喀什、西安、延安等地开展交流互访。为了更好地促进大中小同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特别将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城建学院、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莎车县第九中学、巴楚县阿纳库勒乡第八中学、泽普县第二小学等学校的学生们交叉组队,当不同学段的学生围坐畅谈红色精神与援疆故事,地域差异化作优势互补的纽带,个体认知升华为同心同向的集体认同,大中小“面对面”的真挚情谊更凝聚成“为祖国奋斗”的强烈共鸣。从中共一大会址的革命雕像前到红其拉甫国门的界碑旁,“追寻红色足迹”的主题让书本里的历史鲜活起来,成为滋养大中小学生的精神甘霖,更让红色基因在研学的脚步中悄然传承。
研学活动还为两地学子打开了“看见彼此”的窗口,让知识在交流中生长,视野在行走中开阔。
对喀什学子而言,上海之行是“触摸现代文明、汲取发展智慧”的过程,让“走出喀什”的见闻成为“建设喀什”的动力。“站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红砖墙前,我读懂了‘初心’两个字的分量。” 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苏比努尔·赫克木感言道:“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老师说‘产教融合要跟着产业走’,这让我想起新疆的林果业——或许我们也能把所学的知识搬到果园里,让技术真正长在土地上。”在上海的几天里,从城市规划馆的“立体发展图”到世界技能博物馆里的“沉浸式展区”,他的脑海里不断蹦出“喀什可以这样做”的念头,“走出喀什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带着办法回来。”
来自上海城建学院的龚慧恩同学则在喀什古城的烫画工坊里感受到了震撼。“作为一座‘活的古城’,我们从小小的烫画工坊里感受到当地居民的传统智慧,跟着维吾尔族爷爷学做烫画,听老人讲古城改造时怎么保住老手艺的故事,突然明白‘文化根脉’不是书本里的词。”在综合保税区,看着集装箱卡车来来往往,帕米尔高原的牦牛绒从这里走向世界——龚慧恩更加惊叹原来新疆的活力,藏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里。她计划把喀什的“非遗+电商”模式带回学校,“或许我们能帮这些手工艺品提供更多的渠道,让更多人看见它们的美。”
研学途中的种种意外,或许更促人深思。7 月 21 日,当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师生们从红其拉甫国门返程时,偶遇了一场罕见规模的泥石流——湍急的泥浆裹挟着大石块冲断了道路,数以千计的车子被困在蜿蜒的山路上。焦灼与不安在长时间的等待中蔓延,缺水缺粮的困境让原本疲惫的师生们更添煎熬。
然而,这份煎熬很快被温暖化解。附近村落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居民闻讯后,纷纷提着保温桶自发给受困的人员送来热汤、热粥、热水等,“能帮一个是一个嘛!”当听到大家的感谢时,一位骑着摩托的叔叔腼腆地回答道。与此同时,当地武警官兵、公路养护人员、村干部等组成的抢险队伍正争分夺秒地清理淤泥石块,操作机械打通受阻路段,力争尽快让受困人员安全通过。
“看着居民们冒着危险送来热食,看着抢险人员开着工程车从我们旁边驶过,看着交警同志来回巡逻确保道路秩序,我突然懂了‘守望相助’四个字的重量。”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潘景感言道:“课本上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个多小时的公路上,我亲眼看到了这条‘生命线’如何在一个个普通人的手中接力着。”师生们在这场意外中经历的,不仅是一场险情,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思政课”——它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谊化作掌心的温度,成为比任何红色景点打卡都更深刻的成长印记。
带队老师、上海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杨阳感慨道:“红其拉甫的界碑教会我们忠诚与担当,而今天的泥石流与援助,让我们读懂了团结与奉献。这场研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走过多少红色地标,更在于在突如其来的考验中,触摸到一个民族最深沉、最坚韧的精神底色。”
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大楼里,沪喀两地师生认真参观了“申情无限 大爱兴疆”上海援疆工作纪实展,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喀什地区地委副书记孟庆源详细介绍了上海援疆在文化润疆、产业强疆、“组团式”教育医疗援疆等各方面作出的重大努力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谈到:“2025年是新疆自治区成立70 周年,上海对口支援喀什15年。15年间,上海通过产业扶持、教育提升、民生改善等多维举措,为喀什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注入强劲动能。”他指出,自教育援疆启动以来,上海的优质资源不断向喀什流动,而此次“从石库门到最高国门”的研学活动通过“学生双向走”,将短期交流转化为长期联结,让教育援疆有了更鲜活的互动,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意义。他对沪喀学子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勉励大家要珍惜时代机遇,在交流互鉴中增进了解、深化情谊,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同谱写沪喀合作新篇章。
此次研学是上海“组团式”教育援疆的创新实践,更是“输血+造血”模式的生动延伸。这种“以学促研、以研促帮”的闭环模式,让教育援疆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赋能”,正如彭宗祥所说:“研学不是终点,而是两地教育协同的新起点。”在他看来,这场研学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破土——可能是喀什果园里长出的 “产学研” 果实,可能是上海与喀什非遗联名的文创产品,更可能是一群年轻人扎根边疆、反哺家乡的选择。
结营仪式上,上海援疆前指项目资金业务组组长、喀什地区发改委副主任冯贇勉励大家: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爱国情怀;二是要珍惜学习机会,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三是要当好友谊桥梁,持续增进沪喀两地青少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共同绘就民族团结、同心筑梦的美好画卷。
结营仪式后,沪喀两地学子紧握的双手、不舍的拥抱,以及“明年再见”的约定,都是新时代“心手相牵、共赴繁荣”的最佳答案,让跨越千里的情谊,在大中小一体化的协同育人中绽放光芒。(完)
Cytiva主办2025生物药全球创新研发领航者峰会:探寻出海时代的创新生态
金彩对话谋发展|政企学研共探大健康领域创新“突破口” 金桥构筑高端产业“发展高地”
潘晓婷再任上海大师赛 “超级挚友”:以热爱推广台球,寄语年轻选手传承初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