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解嘉 记者 江迪)让老文物在新场景里“开口说话”,让山水文脉在文旅融合中“绵延不绝”……在江苏省常熟市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政协委员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传承发展从蓝图变成现实。
消息传来,作为县级博物馆中少有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常熟博物馆经历一年多的大规模改造提升,预计于今年6月底重新向公众开放。
这事要从三年前说起:2022年,常熟市政协围绕“推进基层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特色化提升”主题调研常熟博物馆。委员们发现,常熟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件、二级文物283件,堪称“浓缩版的江南”,但也指出该馆存在建筑、设施、文物保存环境相对落后等问题。随后,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文博专家赴苏州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考察,围绕展陈设计理念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等集思广益,提出12条高质量建议。2023年,常熟博物馆整体改造提升工程项目立项启动。
常熟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博览中心副主任陈颖对博物馆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她说:“改造后的常熟博物馆能更系统、更生动地展示馆藏文物,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100万人次。”
在博物馆提升改造的同时,如何让馆藏文物“活化”同样是常熟市政协关注的重点。
今年市政协全会期间,市政协委员陈伟娟提交了《关于推进我市非遗文创礼品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提出加强文物IP系统开发、打造具有常熟辨识度的特色文创品牌等意见建议,为常熟文创提供了更多思路。
“状元及第”挂件、“芳洲图”流沙冰箱贴、“平安”金属手机环、“一束莲纹”陶瓷杯垫……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博览中心藏品保护和征集科工作人员常利平向记者一一介绍,如数家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钟馗娃娃”。
2024年10月,“最中国·文博市集”在北京西单更新场开幕。由常熟博物馆、博物文创、中华遗产联名开发的首个联名款文创“钟馗娃娃”发布,以其萌趣形象和美好寓意迅速赢得年轻群体的热烈追捧。
在今年6月常熟市政协“文旅体验创新项目”视察活动中,委员们深入文旅融合前沿场景实地考察:古城中心的琴湖聚焦“老场景中的新消费”,湖心岛依托湖光山色叠加餐饮演出、水上运动等多种业态,打造精致绿地露营;“雄鹰线”串联城北、城西和虞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节点,沿途设有多处古琴文化体验点,在虞山苍翠中感受古琴“清微淡远”的意境;剑门山水城一体化布局直观呈现“溪流通海,青山入城”图景。调研后委员们提出挖掘虞山特色文化,融入科技打造“微短剧﹢文旅”沉浸式体验;围绕“雄鹰线”提升配套服务与文化体验场景,强化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等意见。
未来,常熟将持续推动“CityWalk”“露营﹢”等新业态与虞山古琴、白茆山歌、红色文化、山水同城自然资源的深度交织,让自然禀赋与人文基因共生共荣,让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成为可体验、可感知的鲜活存在。